東禪寺歷史照片剪影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
路遙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
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取經詩》唐 • 義淨大師 )
---------------------
一覺禪師簡介
永平山東禪寺開山【釋一覺】禪師(上一下覺大和尚),字「一覺」(外號),名「了然」(內號),俗家姓名莊王興(原名莊添興,後加嗣王姓而改名),1916年11月16日(另說為12月16日)於台東池上出生。其父姓名莊阿生,母姓名王金里(平埔族裔)。家業務農,六歲亡父,賴母王氏撫養送學。
(王金里為王明經與趙枝美之獨生女,即捐地並集資促建池上鄉水利工程「浮圳」之大善人王明經先生;王明經其父王純仲,為清末唐山過台灣時期由福建泉州來台,娶平埔族妻潘阿鬱,定居新開園;
當時平埔族以母系社會為主,王金里初曾作為平埔族之祭司,皈信佛教後一心念佛,歿後燒出各式舍利花舍利子二十餘顆;
莊姓祖輩為客家人,原居新竹,後遷住東部發展而與王氏結親。師自小由王家養育,並嗣承莊王二姓,)。
(王金里為王明經與趙枝美之獨生女,即捐地並集資促建池上鄉水利工程「浮圳」之大善人王明經先生;王明經其父王純仲,為清末唐山過台灣時期由福建泉州來台,娶平埔族妻潘阿鬱,定居新開園;
當時平埔族以母系社會為主,王金里初曾作為平埔族之祭司,皈信佛教後一心念佛,歿後燒出各式舍利花舍利子二十餘顆;
莊姓祖輩為客家人,原居新竹,後遷住東部發展而與王氏結親。師自小由王家養育,並嗣承莊王二姓,)。
師於六年小學畢,十三歲隨母禮佛,逢普明和尚行腳布教於東臺,遂禮普明師(俗姓吳)為引進師,聽學經法,法名「修樂(修祿?)」(屬基隆月眉山法脈。「修」字傳自福建鼓山臨濟正宗奇量祖派下善字分出-善德普修...演字,源自普陀,上溯峨眉天臺)。亦常親近蓮太師、普順師、臺閩諸師及多位內地布教師學習佛教義理,並兼通閩南佛教金剛寶卷科儀、藥師佛禮斗壇儀、瑜珈焰口法事、傳統閩南經懺讚頌吟等。其雖年少即有離塵之意,然因宗嗣無繼,仍順依宗族母命媒娶卓秋玉女士為妻,育有四子二女。
修學期間多來往於花蓮玉里古寺及基隆月眉山靈泉寺,並入靈泉寺之講習佛學會,翌年四月一日再入禪林就學三年,後遠渡扶桑沉研佛法。
廿四歲春季時,投禮日僧俊學全明(佐藤全明)和尚,依和尚座下,續為曹洞宗八十五世;又渡日期間,依白龍天山大和尚座下修學禪定,與同期道侶同續為九十一世。同年秋季回台灣,以八十五世居。
遠渡期間在曹洞宗大本山住專修僧堂二年九個月,又往鶴見總持山本山九個月。此時師字名為「智芳宗山」。
在得認可堪為布教師後回臺,時值遇二次大戰末時局混亂,軍寇橫行,遂遁隱深山專務甚深禪定,幾絕煙食,苦行三載有餘。
民國卅四年日軍戰敗將退出台灣之前際,師於山林定中逢菩薩應跡,並有其師全明和尚(時任曹洞宗布教所主任)催促其下山接手布教所事務及委請弘法利生。
民國卅四年底台灣光復後,師即賣卸池上故里的大部分田園,獨資於東臺觀世音菩薩緣起舊址處,拆整台東街曹洞宗布教所,解建為東禪寺。(東禪寺現址原於清光緒年發生大庄番變事件後,遂建天后宮,前祀聖母,後奉觀音。1930年受東臺大地震加上小海嘯淹來及膝高之水患而有損,廟方奉聖母諭示,蠲棄此處,遷祉於水患從海岸淹至市區之終止線上之寶桑新址。原址地權經輾轉,後捐作曹洞宗布教所。~以上事跡為耆老口述。)
民國卅五年初整建完成,師為感念永平之恩,更立名為【永平山 _東禪寺】,並向縣府申請完成寺廟登記。自此憑曹洞師授,續脈別演,字「一覺」、名「了然」(別號「隱空」、「空隱智玄」、「臥雲山人」)。並以「一」字別演,授徒玄字,徒孫正字…。於剃度徒孫法名(內號),則仍遵月眉鼓山臨濟之傳演字。
民國四十年冬,臺東大地震造成新整建寺宇龜裂崩缺,從此開展了一覺禪師全省弘法的因緣。師除於東臺布教外,亦為東禪寺重建工作奔波,講說布教之足跡遍布全臺及澎湖。
其間參與了台灣省佛教會會務,與慈航法師法情甚篤、與甘珠活佛..等諸多大德僧知會,並常與林錦東宗心法師、玠宗法師、隆道法師、無上法師、開證法師...等相互問道,亦結識諸多於鄉野默默耕耘之佛道齋友、老居士等...共勤佛道,甚是快哉。
其間參與了台灣省佛教會會務,與慈航法師法情甚篤、與甘珠活佛..等諸多大德僧知會,並常與林錦東宗心法師、玠宗法師、隆道法師、無上法師、開證法師...等相互問道,亦結識諸多於鄉野默默耕耘之佛道齋友、老居士等...共勤佛道,甚是快哉。
僧籍部分,師原單受日治時期的曹洞宗的佛戒而為臺籍僧侶,光復後轉入佛教會省分會為僧籍。民國四十四年值大陸鎮江金山寺老方丈太蒼老和尚來於台中寶覺寺傳戒,於其處再求比丘菩薩三壇大戒。
民國五十五年,禪師之母親王氏在協助寺院重建的勞苦中逝世,火化後得各式舍利共22顆,地方一時爭睹謂奇,師為其建置舍利銀塔永奉祖堂。
民國五十六年,東禪寺重興建圓通寶殿落成,奉安聖觀世音菩薩座像,立奠東臺弘化古機道場,遂行諭示心願。
民國六十幾年,信徒廣布全台,常邀師至各其住處受供說法,從此法緣廣開。師亦擔任中佛會省分會理事職,奉職協助佛教會佈教等諸多講務及經懺活動,並曾出任中國佛教會台灣省分會台東支會理事長。
民國七十一年師似預知有壽關之難,自行遷居於寺院頂樓欲閉關三個月,然因許多不可推卸之事務,未能如願,僅月餘即受公事催促下樓。後啟程至中北部參與佛教會會議,在作完己身負責的會務報告後即坐下低頭未再言語,經緊急送往榮總醫院仍宣告腦溢血不治。回台東舉行荼毘火化時,從火葬塔場竄出多道閃光猶如閃電直衝天際,持續超過半分鐘,在場人員皆目睹,也被荼毘典禮的攝影師錄下,惜因影帶保存不當已毀損。
******
******
師法源自閩南佛教而再承煉於扶桑永平,實契理應機以為用,法度空門之膺而建寺,儀事多循明清以來早期台灣佛教之習而婆心接引,又於河洛五術之理亦解作禪機之用而迴究度願。直驍以禪悟佛為自性流露之心源,溯返普門臺山之遠流,持拈無相之旨為金剛正令之翹勤,步演真詮之機。嘗解大乘諸經,卻只說入出;似開權宜方便,實恒住三昧。
觀師一生慈孝高節,卻也一生多病乖舛,於人情世故多感深刻。其志氣豪爽、直截了當、悲心隆重,神通縹緲,方便智慧莫測。有似巖石之性,有如菩薩之心,亦有詩琴武達之藝。常以巧慧異能縛人向道,亦曾伸足供鼠囓而致病數日。
師時露接引方便之深智婆心,偶見俠義為他之藝高膽大。於酒宴肉席亦能開暢無相般若令人攝心,在疾病臥榻也未斷絕一日禪功而自勉不懈。
師時露接引方便之深智婆心,偶見俠義為他之藝高膽大。於酒宴肉席亦能開暢無相般若令人攝心,在疾病臥榻也未斷絕一日禪功而自勉不懈。
師之行誼獨特,振聵心聾,時而嚴厲至令學人手足無措,時而悲憫至周遭皆感,雖受詰疑亦不染菩薩慧衷。最是俾薦行人應受持正戒,卻又嘗云「菩薩常在破戒緣中行持菩薩道。」是「不取正戒相,又無邪念心,不見有持犯,真無作清淨」耶?菩薩自性瓔珞莊嚴之深心,實非吾輩可得摹擬。
師常以「不經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撲鼻香」、「不要吃沒三把蕹菜就要飛上天」、「要作經懺師,不要作經懺鬼。不要上臺哩扮戲,造作罪業,貢高我慢。」之勵勸勉徒孫。總常示人悟念彌陀、堪忍娑婆,南無阿彌陀佛。
法界唯心,起心動念莫要相欺瞞師,自己要走的路自己知道嗎?光陰莫虛度!
師曰:
「弘法的業務,宜應隨時隨地、隨緣應機,導引人心改惡向善,復興古有文化,發揚佛教應世、住世、出世的真理。個個如此,則國無內亂,各守規律,一心一德則國自富強,家自和樂,社會自安寧。這是端賴正教,創造人心為最重要的任務。
所以佛教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這都是(以)佛之心,來為己心。菩薩的願行是眾生未成佛,誓不取正覺,地獄未空,菩薩不證菩提,這都是(以)菩薩的願行,來為本自願行。如我呢?只有空送夕陽西墜而已,實是太慚愧了!...」
~~~~~~
永平山僧一覺 作講同勤
(青年時期)
(一覺禪師幻影 之一)
(一覺禪師幻影 之二)
(一覺禪師幻影 之三)
(民國51年行腳,出發前留影)
(背景為民國35年初整建落成之東禪寺故樣,于民國40年冬震損。圖中者為一覺禪師)
(民國41~56年使用之大殿,56年重興建圓通寶殿落成後,此殿改為祖師殿紀念堂)
(攝於2014年之圓通寶殿)
(一覺禪師母親王氏,「普妙」優婆夷)
(剪報)
(一覺禪師 手稿)
(手稿 二)
(中央達摩畫為日治時期台灣畫家張品三之畫作,對聯為慈航法師提贈字跡)
(甘珠爾瓦仁波切 贈字)
(民國58年東禪寺傳授菩薩戒 正授圓滿 戒師戒子合影)
(翻拍自"台灣佛教名剎"一書。中立黑框眼鏡者為一覺禪師 攝於總統府)
(與法兄弟大仙祐光和尚於檀越家之合影)
-----------------------------------------------------------------------
聞法知音須保持 無聲無息獨知時
通明妙理隨機使 應世慈生渡日期
(俗家故影2)
(日治時期於靈泉寺講習會)
附一:
【永平開山歷紀碑誌】
附二:永平山 東禪寺 玄光禪師 紀念集